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和各类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于大量的城市建筑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对比国内外一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分析绿色办公建筑的指标情况,对城市建筑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按照建筑类别进行评价已成为行业共识,其中高层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能耗较高,且能耗水平差别较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地区城市正向密集型城市发展,新建的办公建筑绝大部分是高层建筑,且处于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心区,紧邻路边,室外地面少,噪声、灰尘等问题突出。

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同一个办公楼不同区域的工作作息时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室内人员对舒适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给目前办公建筑常用的空调系统形式、通风措施等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建筑密集区的高层办公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1国内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对比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评价标准有:美国LEED评价标准和英国BREEAM评价标准。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行的评价绿色建筑的工具,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升级,最新的V4版本更加重视建筑的整体性能,以及对各地区标准的认可。尽管没有专门针对办公建筑的评价体系,但不同体系也均可对办公建筑进行认证。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是由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REEAM作为全球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世界绿色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BREEAMforOffices”是专门为新建和既有办公建筑开发的评价体系,已对英国25%以上的新建办公建筑进行了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LEED和BREEAM均采用了checklist评价方法,操作方便;在权重设置上,LEED采用一级权重体系,BREEAM采用二级权重体系;在条文内容方面,标准都包含了“四节”和“室内环境”方面的内容。中国国家标准《绿色将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国标”)于2015年正式实施,相较于2006版的标准(以下简称“旧国标”),新国标在评价方法上做出了改变,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体系和方法更加完善、科学。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关注内容,总结归纳后的旧国标设计标识技术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新国标设计标识技术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比较发现,新国标与旧国标虽然评分体系规则发生了变化,但技术指标基本一致,在权重上对不同技术措施给予了区分。由于新旧国标针对民用建筑的评价,涵盖各类建筑,部分条文对于办公建筑,特别是不同气候区城市建筑密集区的高层办公建筑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2绿色办公建筑性能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和调研广东省近两年内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针对各项目选取的得分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⑴部分评价指标难度过高,导致项目难以达标,如“可调节外遮阳”技术,受到立面影响和可调节要求限制,达标率低于20%。

⑵部分评价指标难度过低,与广东省当前建设水平相当,达标率接近100%,不具备“更优”的特性。例如“外窗幕墙气密性”要求,达标率为100%,该要求已成为节能基本要求,无先进性。

⑶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部分条文不符合本地气候条件和政策、或不符合办公建筑的使用特点。例如“排风热回收”技术,由于广东地区室内外温差较小,导致回收效率较低,投资回收期超长,低星级项目达标率低于10%,但也出现了高星级项目为了满足得分要求硬上的情况。

⑷广东省特色条文达标率偏低,例如“利用园林绿化提供夏季遮阳”,达标率低于10%,该条文达标较为容易且性价比高,但很多项目宁愿采用投资较高的技术措施而不计算遮阳比例,需要通过更多的宣贯工作加强行业内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

3城市建筑密集区的高层办公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指标分析与建议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⑴办公建筑容积率在新国标中基于节约用地的理念,对高容积率建筑赋予了较高的得分权重,而对于城市建筑密集区的办公建筑,容积率通常较高,较容易满足要求,建议降低集约用地的权重,或将“高层”的标准进行细分。

⑵非机动车及机动车停车要求鼓励绿色交通是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新国标仅在停车场所给予了3分的小分,且没有具体数量要求。对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建议增加非机动车设施,为非机动车的使用提供便利、安全的基础条件,增加电动车充电桩,鼓励绿色出行,也可缓解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和噪声问题。

⑶降低地表径流新国标鼓励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生态水池等降低地地表径流措施等综合措施,减少排入市政管道的雨水量,并采用“地表综合径流系数”进行评价。但对于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通常室外绿地面积较少;为保证地下空间利用最大化,通常首层地下室面积接近用地面积,下渗空间较少,故建议对于室外场地面积较小的建筑降低对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的要求,考虑设置调节池进行调节。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⑴照明功率密度对于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业主自用面积有限,基本都有出租部分,在装修设计未考虑的情况下,难以在设计阶段对照明功率密度进行考核,建议在控制项中明确公共部位和自用区域需达到目标值要求,对出租部分的照明设计要求单独进行研究,建议在出租区域协议中以装修要求的形式来保证。

⑵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对于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容积率高,立面互相遮挡严重,而屋顶面积有限,即使满铺太阳能光伏板,发电量也难以达到整栋建筑用电量的1%,规模效应差,同时办公建筑热水需求少,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用性较差,故建议在评价体系中取消可再生能源的要求,或在创新项中体现。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⑴冷却节水技术针对办公类建筑空调冷却系统,若采用水冷方式,冷却塔补水用水量可达到建筑卫生间用水量的一半以上,建议鼓励采用风冷形式(如多联机)或有效的节水冷却技术,同时鼓励冷凝水回收用于冷却塔补水。

⑵节水器具办公建筑用水器具基本只有龙头、座便器、蹲便器、小便器,且基本为统一管理,建议进一步细化对其节水等级的要求,提高节水效果。

⑶节水灌溉城市密集区办公类建筑室外绿化面积小,人工硬质铺装地面比例高,绿化用水量相对较小,且单块绿化用地面积小,形状通常不规则,不适宜采用灌溉范围为圆形的喷灌,建议对于绿化面积较小的场地,且采用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的项目,放松对节水灌溉的设计要求。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控制主要材料的使用量,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是节材的关键。因此建议将“控制结构材料用量”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对于单位建筑面积的主要结构材料用量数据,可鼓励申报单位收集项目所在地区层数或高度相近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值,并由评价机构审核,为科学合理地评价节材效果提供依据。

3.5室内环境质量

⑴气流组织办公建筑中的人员在工作时位置相对固定且停留时间长,新国标中虽然已经加入气流组织的内容,但权重较低,建议该要求对于办公建筑可作为控制项进行要求,在空调设计时采用有效方式避免气流组织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风对着人吹,温度分布不均匀等弊端,提高办公建筑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⑵二氧化碳监控调节在高层办公建筑中,由于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限制,开敞办公和独立办公均难以实现根据二氧化碳调节新风量的要求,但二氧化碳浓度和报警功能十分必要,建议在办公建筑中仅要求100人以上会议室需设置二氧化碳浓度与通风系统联动,对于办公室仅设置监测点,不做联动要求。

⑶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要求目前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的控制主要集中在验收阶段,但近年来,预评估手段逐渐兴起,在室内装修之前对建成后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预估,给出预评估结论和改进建议,通过预评估和实际性能检测的互补,使室内空气质量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因此建议增加相关条文要求。

3.6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的运行效果,决定了“四节一环保”的实施效果,建议将绿色办公建筑的运营管理概括为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环境管理三方面内容。通过物业管理组织架构优化、日常运行与维护的规范,合理采用信息化手段,突出绿色办公建筑的运营管理要以人为本和高效运行的原则,积极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

4结论

鉴于城市建筑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数量巨大,且能耗和资源消耗较大。采用我国和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城市建筑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进行评价的实际情况表明,现行标准的某些评价指标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上述情况分析并结合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特点所提出的重点评价指标建议,有助于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制定针对城市密集区高层办公建筑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对推进该类办公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