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格和城市建筑场

两个概念:城市性格和城市建筑场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预计再过20年,中华大地上会冒出上百座中小城市,这当然很好。但有一点我特别忧心,因为我们的很多城市现在都没有什么个性,建筑风格都差不多,这就增加了城市的痛苦、建筑的痛苦。我希望接下来讲的这些内容对城镇化估计会有点参考价值。我只能从上海讲起。

1981年,我从北京迁居到上海,至今已经31年了。我亲眼看到上海第一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从推倒旧的,然后打地基,到一层层盖好。当时我骑自行车经过那些工地,用心观察眼前的一切,比如延安东路的联谊大厦、新锦江和东方明珠(600832,股吧)的建成,再就是“新天地”的旧貌换新颜。

一个人有性格,一座城市也有。我们可不可以说,上海的性格就是把全体上海市民的性格相加起来的算术总和?有这么简单吗?当然,城市性格的根同全体市民的素质和性格的总和有关联。离开后者来议论城市性格便是空谈、虚谈。城市性格远比市民全体集合的性格相加要复杂得多!

我这个人比较敏感,建筑能打动我,我会哭。在座的各位,我劝你们,打开你们的五官去感受吧!用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我会用我的耳朵去听建筑。触觉也很重要,你们往往忽视了触觉,把触觉晾在那。今天我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参观,看到那个大理石用得特别棒,我不知道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如果是天然的话,我内心里面有三个惊叹号,上帝真棒!造大理石造得非常好。如果是人造的话,我更要给三个惊叹号,人真聪明,不亚于上帝!我就用手去触摸、去感受那些大理石。所以我老婆说,她说你每写一本有关建筑的书都是你给建筑写的情书。

城市性格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加上今天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和文化秩序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建筑是城市性格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城市性格,它的欲望涌动、进取、不满、恋旧、回忆、惆怅和忧伤,会表现和外射在建筑物上,尤其是一些有个性、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中。

上海建筑大致分两个时期,由两个部分组成:从上海开埠到上海解放,英国人和法国人把他们的建筑语言符号带进了上海滩;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千万栋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新旧上海的建筑合二为一,我都热爱。

人性里有“喜新恋旧”的结构。一座有魅力的城市,理应反映、也满足这种结构的需要。这便是今天我们偏爱“新天地”、紧靠外白渡桥的原英国总领馆景区和思南公馆的原因。因为这些新景区成了我们“喜新恋旧”的建筑符号。我们创造了这些有品位的符号,反过来,它们也塑造了我们,营构了城市的性格。

在这里,我想谈两个细节。没有细节,城市性格是空洞的,干瘪的,更谈不上生动。

先说说古希腊罗马柱式和巴洛克雕塑图案。什么是巴洛克雕塑?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的门楣上便有这种艺术符号。它和西方柱式合在一起在上海滩安家落户,是东西方建筑文明相互碰撞的见证。碰撞也成就了性格,包括今天的碰撞。没有这些符号,上海的性格不仅缺了一大块,建筑场也少了重要的元素。

再说第二个,思南公馆修缮、改造的前后对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上海拆掉了太多有价值的老建筑,后来才开始觉醒。思南公馆项目是觉醒的一个例子,几十栋法国别墅被保存下来,并做到了“还原历史,超越历史”。这八个字恰好满足了“喜新恋旧”的心理需求。

没有历史积淀的厚重,城市没有集体回忆,她必然是浅薄的;若是不能超越历史,赋予她新时代的精神和新的时尚韵律,那么,百年上海就不免老态龙钟,缺乏生气。

今天,思南公馆同“新天地”并列为上海两个富有城市性格的建筑符号。若是你要再加上第三个,便是田子坊。这三个景区合在一起,从一个侧面表征、刻画了上海城市的性格。三个景点有差异是件好事,大上海有多重性格,每个人对这三个“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允许有差异,因为世界就是我们感觉的复合。

我一再呼吁,上海的新建筑应把建成年代镌刻上,这是档案。人有出生年,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应有竣工日

我们都知道,有电场、磁场和万有引力场,那么建筑有场吗?有!

比起电磁场,建筑场要复杂得多。因为构成建筑场不仅仅有建材参与,也有人的心理因素的加入。电磁场则纯粹是物理性质的。

外滩建筑场和城隍庙以南的光启南路一大片建筑场,给人的感觉、印象很不相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建材和建筑风格造成的。外滩建筑场由花岗石构筑。如果银行、海关大楼的建材是木板、泥巴墙和稻草屋顶,它们营造出的场便是另一番情景。

建筑场还有一个微妙的元素,那便是时间。同样是一座由大理石构建的大楼,若是建于1854年和建于2012年,其场强和场效应会很不相同。若是把“1854年”镌刻在门楣上,它的场强和场效应便会凸显出来。当然,这是我的感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我确信它有代表性。

我一再呼吁,上海的新建筑应把建成年代镌刻上,这是档案。人有出生年,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应有竣工日,百年后,人们便会体会到这个竣工日的珍贵。

上海的老建筑有这个好传统。在许多建筑物上都镌刻有“A.D.1925”或“1928年”的字样,A.D.是拉丁文,表示公元后。这是西方人带来的好习惯。我观察过,最早的年代为1918年,最晚者为1937年。骑自行车经过,我经常会在这些阿拉伯数字面前停下来,回顾历史。这些建筑年代作为时间元素有力地同建筑糅合在了一起,加重了城市历史的厚重感,使其更有品位。

以上是对“城市性格和城市建筑场”的介绍,更多内容请登录鲁班乐标查询。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