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水土植被资源永续利用,免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目的。  一、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和人为活动影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水土流失类型。据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利用遥感技术测算,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11977km2,占全省总面积比重近25%。黑河市水土流失面积70年代640khm2,2000年遥感数据为100khm2,可以看出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对国民经济危害是多方面的。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  全省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00.72万hm2。土、肥流失比较严重据观测,平均每年每亩流失水量70多m2,若遇强烈暴雨,有60%-70%的降水将从坡面流走,因此,即便是雨季也常遭早旱。随着水分的流失冲走了大量的表土,每年损失土层厚度达4-7mm。全省耕地土壤流失总量为2-3亿m3,相当于每年毁坏耕地100―150万亩,而其中的氮、磷、钾营养元素损失高达120-240万t,相当于1990年全省化肥施量的1.5-3.0倍,直接造成农业产量下降。水土流失的破坏作用使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而更为严重的是切割、蚕食、水冲沙压农田,全省大型侵蚀沟14万多条、损失良田14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6%,山区平均300亩耕地有一条大型侵蚀沟,丘陵漫岗区平均25亩有1条大型侵蚀沟,稠密的沟壑网把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轻者不便于耕作,影响机械作业效率,重者则造成土地利用困难。  2、泥沙下泄,淤积河道、库坝、危害工矿、企业和交通  由于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江河泥沙下泄量不断增加,在中、下游河段沉积下来,促成各种灾害。松花江的哈尔滨江段河床比50年代普遍升高30-50cm,滨洲桥下沙滩面积从1932年的300m2扩展到现在的10000m2,沙滩高度比50年代提高4m。河床的抬高、断面的束窄,严重影响汛期安全。由于泥沙淤积使水利工程报废或减少寿命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红旗泡水库,库容1.1亿m3,现在已经淤积2000多万m3,若按年淤积量167m3推算,再过50年水库将淤满报废。另外,公路、铁路、桥梁及工矿企业常常受到洪水、风沙、滑坡、泥石流等破坏,影响正常交通和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为了防止受到破坏,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管护和维修。  3、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土壤生态也相应发生变化,土层变薄、土壤的水、肥、气、热4性变劣,不仅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使土壤调节水分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影响土壤调节气候和水分循环的功能。这种土壤生态系统失衡的发生,与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直接有关,其恶化程度决定于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程度。水土流失的加剧与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更频繁。  二、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水库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蓄积与调解水资源的重要水利工程。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后备水资源。随着水库区域的开发利用及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大中型水库区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水库安全、水质及长期综合利用率。在水库建设中,重工程轻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健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水库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重视水库工程建设而忽视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现有水库的分布,利用条件和发展方向,确定治理方案,使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合理,发挥其最大的综合利益,为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利用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水库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加大库区周围坡耕地治理,推广生物护坡技术,不仅就地取材、节省了投资,而且水土保持效果也显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库区上游沟道两岸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这样既涵养了水源减少水流的汇流速度和汇流量,又可保土固沙。  2、加速坡耕地治理步伐。针对两侧坡耕地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3°以下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前提下,修筑地埂植物带,以栏蓄径流,分散水势,减缓地表径流速度,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目的;5°-8°坡耕地修筑坡式梯田,利用田埂种植经济植物带;8°-15°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利用田埂种值胡技子、沙棘;15°以上的坡耕地通过坡面工程整地后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坡面覆盖,就地消化坡面上的侵蚀泥沙。  3、土坝护坡,减少冲刷。生物工程护坡不仅将土坝被冲刷程度降到了最低,而且克服混凝土护坡冰压及冻胀引起破坏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就是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