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在自上而下的战略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路网宏观组织结构,并指出合理配置路网资源、循序渐进地扩容升级、促进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以下是中国鲁班乐标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1绪论1.1引言1.2面对问题的困惑1.3当前研究成果的不足1.4研究课题的提出1.4.1路网系统评价1.4.2研究重点确定1.5本书的内容组织参考文献2城市道路网的基本模式与相关概念2.1路网基本模式划分2.2路网图形模式分类2.3路网交通组织模式分类2.4路网的基本技术指标2.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3路网组成元件及其理论通行能力分析3.1路网基本组成元件分析3.2交通流理论3.3机动车路段交通特性分析3.3.1基本通行能力3.3.2交叉口间距与路段通行能力折减3.3.3多车道折减系数3.3.4交叉口间距及其他因素对路段车速的影响3.3.5公交专用道与非专用道的交通特性分析3.3.6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分析3.4非机动车路段交通特性分析3.5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3.5.1纯机动车交叉口3.5.2非机动车交叉口3.5.3混合交叉口3.6本章小结参考文献4路网运输效率分析4.1以往的路网运输效率分析4.2新的路网运输效率概念4.3基本公式推导4.4路网规划效率评价指标的基本作用4.4.1路网效率评价指标间的基本关系4.4.2路网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与传统技术指标的基本关系4.5路网运输效率评价指标的应用4.5.1交逋设施基本造价、交通设施占地与路网规划模式的合理选择4.5.2协调交通组织情况下的路网运输效率分析4.5.3单向交通组织的运输效率分析4.5.4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比较4.6本章小结参考文献5交通协同控制的基本规律认识5.1灯控平交体系的基本规律认识5.1.1极少连续转向5.1.2插队优先5.1.3木桶定律5.1.4车队离散5.1.5信号灯周期与交叉口通行能力增幅递减、延误递增规律5.2绿波协同体系的基本规律认识5.2.1相位与周期协调5.2.2归队原则5.2.3双向空档递减规律5.2.4单向空档一致5.2.5相位尽量最少5.2.6单向交通线控效果分析5.3公交运行协同性分析5.4本章小结参考文献6合理路网密度确定6.1目前对交叉口最佳间距的认识6.1.1当前主要观点分析6.1.2规范中的观点冲突6.1.3主要的推理方法分析6.1.4现有推理方法评析6.2居民个体交通出行效率分析法与最佳路网密度确定6.2.1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6.2.2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形成6.2.3公式参数取值范围分析6.2.4干路网最佳间距分析6.2.5步行与自行车的交通需求6.2.6对居民出行效率法的进一步分析6.3公交运行与最佳路网密度分析6.3.1最佳公交线网密度的公式推导6.3.2城市中心区的最佳线网密度分析6.3.3公交最佳站距分析6.3.4城市边缘区最佳公交线网密度分析6.3.5基本结论6.4转向比例与最佳路网密度6.4.1分析条件假设6.4.2左转与右转比例公式推导6.4.3合理干路网密度分析6.5交通迂回系数与最佳路网密度分析6.5.1概念确立6.5.2一般性公式的推导6.5.3街区外交通迂回系数的运用6.5.4单向交通情况下的街区外交通迂回系数分析6.5.5运输效率综合比较与合理路网间距选择6.6交通需求强度与适宜的干路网密度分析6.7快速路的适宜路网密度分析6.7.1最大居民出行时耗与快速路路网密度分析6.7.2用地节约与快速路路网密度分析6.7.3城市发展布局优化与快速路路网密度分析6.7.4立交桥最小间距与快速路路网密度分析6.8本章小结参考文献7路网组织模式构建7.1路网模式构建的外部条件确定7.1.1交通用地比例分析7.1.2道路宽度、路网间距的比较范围界定7.1.3应考虑的交通方式和交通用地面积计量分析7.1.4路网模式的比较前提与主要比较内容确定7.2路网组织模式:断面分流模式分析7.2.1模式简介7.2.2纯机动车模式7.2.3机非断面分流组合模式7.2.4断面分流模式与路网分流模式比较7.3路网组织模式:降序组合7.3.1模式简介7.3.2通行能力计算7.3.3路网模式改进——取消左转交通的其他办法7.3.4不同路网模式的综合指标分析7.4路网组织模式:机非内外交换7.4.1基本设想7.4.2具体实施方式7.4.3适用范围与主要技术参数7.4.4改良方案技术的经济分析7.5单向平面分流体系7.5.1路网基本统计指标7.5.2路段与进口车道通行能力比较7.5.3交叉口信号配置与通行能力比较7.5.4交叉口的协调性分析7.5.5路网运输特性分析7.6路网组织模式总结7.7本章小结参考文献8路网等级结构分析8.1路网等级结构的定义8.2国外道路等级划分8.3我国道路等级划分8.3.1历史演变8.3.2现行分类方法8.3.3现行道路等级分类的基本原则8.3.4现行分类的主要问题8.4改善道路等级结构的几点建议8.5本章小结参考文献9路网宏观组织结构分析9.1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解析9.1.1城市交通问题的普遍性原因9.1.2城市交通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9.1.3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9.1.4城市路网的结构性问题分析9.1.5对交通问题形成原因的进一步剖析9.2城市布局结构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9.2.1现代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形成9.2.2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战略分析9.2.3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战略选择9.3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9.3.1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一般描述9.3.2交通方式与城市布局的相互关系分析9.4促进道路交通与城市布局协调发展的基本措施9.4.1交通需求管理的局限性与交通体系扩容升级的必要性9.4.2道路交通体系升级的门槛效应与渐进策略的可行性分析9.4.3我国城市交通结构恶化的部分原因与渐进策略的突破口9.4.4基本策略:干预道路资源配置,优化交通结构9.5城市结构单元的路网组织结构分析9.5.1中心区路网组织结构分析9.5.2城市发展轴路网组织结构分析9.5.3居住区路网组织结构分析9.5.4城市快速路系统分析9.5.5路网结构单元组合9.6本章小结更多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等建筑方面的知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鲁班乐标鲁班乐标进行查询。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鲁班乐标微信号。关注手机鲁班乐标(m./),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