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高速公路技术难点

兰海高速公路的建成将甘肃、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连在一起,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其已通车的省市中,建设起来并非那么简单,下面就让鲁班乐标小编为您介绍有关兰海高速公路技术难点。

1、在外业勘测中,采用了以下几项新技术进行测设,采用全站仪进行一级导线测设及加密及中桩放样,测设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工点图及地形图,根据实地详细勘察的结果利用路线设计CAD软件对线形进行优化调整。

2、在内业设计中,技术人员采用德国大型综合程序CARD/1进行路线设计,这是我省第一条采用国外先进软件设计的高速公路,实现了路线设计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开发,经过不断升级更新,该项成果在路线设计中仍然在使用。

3、在互通立交设计中采用了CARD/1立交软件进行立交平、纵、横的设计,另外桥涵、道路、立交、隧道普遍采用了Autocad、Word及Excel软件进行设计、制图和制表。大大加快了设计效率,提高了设计质量。

4、地质勘探采用物探、震探、钻探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勘探精度。扩大了勘探范围,为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

5、路基挖方边坡全部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加固,对二级以上的红泥岩高边坡选择了造价低、施工方便的喷射混凝土防护加固;路基填方边坡全部采用拱形骨架,菱形格网及空心预制板结合种草绿化防护。路面设计中,采用三层式沥青混凝土结构,上面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Ⅰ型),中面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Ⅰ型),下面层采用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5Ⅰ型)。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2‰的高强沥青加强筋TF纤维王,以增加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

6、本项目多处坝式路堤,最高的达七十余米,采用黄土填料,边坡用土工格栅加固,防止侧向变形;迎水面铺设双层防水布,防止坝内积水对路基的浸蚀;路基施工采用、冲击碾压等措施,保证了路基的压实度。它的设计与施工,为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高路堤设计积累宝贵的经验。

7、本项目全线大中桥三十八座,全部采用结构连续体系。其中跨径40m的连续箱梁、跨径30米现浇箱梁在我省都是首次使用。树屏互通式立交位于永登县树屏乡尹家庄岔路口处,三个方向均为高速公路连接,是典型的T字型交叉,该立交匝道2、匝道3全部采用桥梁通过,是我省第一座大型枢纽立交。

8、本项目大红山隧道均为黄土隧道,根据黄土具有的湿陷性、疏松、大空袭性、稳定性差等特点,在隧道设计中采用了多锚杆对洞口前方土体预加固的设计方法,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保证隧道的安全。为黄土软基地区隧道的设计、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9、高填方路堤上的涵洞设计采用基底强夯处理后,先填筑预压,再开挖的施工方案,确保涵台背填土的压实度与路基一致。涵洞设计中设置了整体基础,并沿涵洞轴线设预拱度,预防路基沉降对结构的影响。

10、湿陷性黄土及陷穴溶洞的处治,采用强夯、冲击碾压的措施,消除了一定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对黄土陷穴溶洞采取开挖、回填、堵截的处治方法;对软基区采取换填、抛石挤淤等工程措施。

11、为防止桥头跳车,所有桥梁台背分层设土工格栅、回填砂砾加固,个别桥位处地基承载力弱,除采用了上述方法以外,还进行了注浆加固。

12、全线大中桥全部采用毛勒伸缩缝,消除了伸缩缝处的桥头跳车现象。

13、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设计所结合生产实际与管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中《下穿式通道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获得了甘肃省百万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并绘制了相关通用图。对于解决高速公路下穿通道的设计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为以后处理类似高速公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依托本项目,我院承担的交通部“九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高填土路堤下涵洞(管)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200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我院还积极参加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技术研究》,获得2006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积极参加甘肃省交通厅科技项目《黄土地区隧道的修筑基数研究》,获得2006年甘肃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这些科研项目为保证兰海高速公路顺利实施起了坚强的技术保障作用。

14、通过本项目勘测设计,设计人员首次对高速公路的特点、功能和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高填土路堤、坝式路堤、黄土陷穴及长隧道的设计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不但提高了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而且开阔了设计人员的思路,也更加激发了设计人员的热情,这在设计上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和转折,为今后设计黄土地区及各种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以上就是鲁班乐标对兰海高速公路技术难点的介绍。更多关于公路的知识,请您关注鲁班乐标的建筑知识栏目。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