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结构研讨

1问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跨国界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的迅速增长促进了一个资源整合和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维系是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全球生产和联系为基础的,是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区位和组织生产的过程。全球化促进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网络通讯技术的创新,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分散化和经济联系的增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国际分工日益演变为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分工和专业化从产业层面揭示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深层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刻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构建高效、便捷,更具承载力的城市发展空间。

2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大公司的空间布局和生产组织行为,日益对劳动地域分工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内部各个功能之间的空间分工开始出现,表现为蓝领职业和职业的空间分离———前者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后者向大城市集中。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生产区位的经济活动,引起了制造业的国际扩散,出现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

2.1全球化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配置资源,成为推动新的国际分工的主要动力。为了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寻找高质量的零部件生产商,或者在世界各地选择供应商,寻找最理想的分包商。他们往往根据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原则,跨区域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外包业务。由于转移出去的主要是技术相对成熟的生产环节,对工人的技能要求很低。他们通常将整条流水线投资到大都市的发展边缘区或者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充足廉价、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正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表现。

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建立生产和建立营销网络,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于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由于自动化、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采用,使得生产和技术分离成为可能,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简化了劳动过程,使得每个工人专注于某项特定的工作。劳动者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以适应专业化生产过程的要求。二是第三世界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跨国公司在雇用劳动力时有极大的选择余地,而劳动者处于十分被动地位。三是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的全部或部分生产分布于世界各地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劳动力的世界市场。

2.2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从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影响,一是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从纵向一体到纵向分离,引起了空间活动的聚集与扩散,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成长;二是改进了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引起了产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三是增强了经济联系———从垂直到网络,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群体化城市体系内聚力的形成。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的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从单体、群体到网络化,日益受到新的劳动地域分工的重新塑造,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空间载体。

3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零散化,产生了基于产业链的产品内分工形式。正如生产链上的不同环节,不一定非要纳入同一个企业一样,生产链的不同环节对于生产要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也不一定非要布局在同一个区域,由此产生了劳动过程在职能和空间上的分离。企业对生产组织方式和区位结构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和分散化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趋势。产业组织和厂商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地引导了产业的空间转移和扩散,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成长,其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3.1组织方式的演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发达的今天,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企业内部技术分工,也使得管理和生产的分离成为可能,由此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零散化以及外部化生产趋势,并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从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离的转变,这些转变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纵向一体化相比,纵向分离是一种更为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从微观层次讲,纵向分离是企业不断实现生产外部化的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将一些标准化、程序化的生产环节转包出去,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单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从宏观角度来看,纵向分离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产业链分解的专业化分工过程,它通过生产环节的分离,不但增大了生产的迂回化和社会化程度,也引起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转变,出现了多厂、多部门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及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的柔性产业集群。这些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转变,在交易成本机制下作用于厂商的区位选择过程,产生了集聚和扩散两种空间布局形式,那些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厂商,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倾向于聚集到他们的经济重心,从而产生了空间聚集的拉力。而那些单位联系成本低的生产部门,则倾向于向外围地区扩散,以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从本质上看,聚集的交易成本机制是一种缘于企业间联系而产生的空间拉力。

在这种空间拉力的作用下,经济活动———无论是办公业和还是服务业,都趋向于集中化布局,以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同时,由于空间聚集降低了交易成本,反过来也刺激了更多纵向分离过程的产生,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为广泛的企业聚集现象。各种产业综合体的聚集与扩散,以及这些产业之间的分离和联系程度,导致了大都市内部多样化的产业分区,而且随着市场扩大,聚集体规模不断扩大,不但促进了城市规模扩大,其内部分异也在增加,最终决定了城市的成长及多中心城市形态的形成。

3.2生产方式改进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影响纵向考察分工和专业化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推进专业化生产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20世纪初福特制生产方式的诞生到70年代后福特制的出现,由于不同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以及组织和管理特征,决定了厂商不同的区位决策行为,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空间布局方式和产业联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三种生产方式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如表1所示。

在福特制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劳动力具有极大的依赖性,那些大规模的生产企业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生产,其生产布局具有显著的交通和原材料指向,由此引起生产活动大规模的空间聚集。福特制模式下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成为建构城镇组织体系的重要力量。这种标准化、专业化以及集权化的生产组织,引起了以垂直性联系为主和等级性为特征的城镇体系的建构。

可以说,传统工业时代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是等级制城镇体系形成的重要原因,并解释了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制造业技术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北美、西欧两大工业地带的最初形成。在后福特制时代,柔性生产方式———灵活专业化和大规模定制,推动了现代企业向小型化、分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改变了在刚性生产方式下的企业联系,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生产格局。为了应对外部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无论是灵活的专业化,还是大规模定制,都对产业的空间集聚产生内在需求。他们在客观上要求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商在空间上聚集,以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柔性化生产系统。这种灵活的生产,逐步削弱了福特制生产模式下的等级特征,促使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企业之间网络化联系增加,促进了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

3.3经济联系对城市体系的影响纵向分离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外部联系性,由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交易网络。一般而言,生产的纵向分离程度与外部交易活动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即生产的纵向分离程度越高,企业之间的联系网络就越庞大、越稠密。企业之间的联系网络,最终决定着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促进了城市体系内聚力的形成。如同科斯把纵向一体化看成是企业出现的原因,斯科特把纵向分离及由此产生的联系网络,看成是现代城市出现的原因。

他把这种由交易关系网络联接的产业综合体,称之为“原始城市形态”。一旦这个产业综合体得以建立,便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并围绕它形成城市。在福特制时代,这种产业综合体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特征,并由此促进了具有垂直等级结构特征的中心地城市体系的形成。在后福特制时代,随着劳动分工日益外部化和零碎化,产生了由若干中小企业聚集而成的柔性产业聚集体,企业之间网络化经济联系的增强,将有利于网络化城市体系的建立。目前柔性化生产系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体系,并逐步成为城市群体空间经济的主要特征。两种不同城市体系的经济联系的比较如图2所示。

查询更多建筑企业中标业绩、诚信信息、资质条件,马上一键查询结果,下载鲁班乐标app。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