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发展的多元化穿越

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特殊性

(一)西方近代与中国近代的时间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的起步时间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方世界进入近代化时期,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落后西方整整两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被迫迈向近代化。对于两千多年来一直延续封建制度的中国,工业革命造就的资本主义国家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强者。从天而降的强大的生产力和全新的文化,带给缺席工业革命的中国两百年的时间跨越。

(二)西方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差异许纪霖先生和陈达凯先生在《中国现代化史》中,将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主要是指像英、美、法等通过自身社会内部最初的启动因素,将自身的历史绵延而得到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另一类则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主要是指“德、俄、日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中国文化大致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

即使中国自夏代开始,到清代为止,经历了二十多个封建王朝,融合了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始终在“定一尊”的一元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得以延续、创化、演进。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的影响之下,虽然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但其基本的营造方法和原则却贯穿始终。进入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强势注入中国文化之河,形成巨大的文化漩涡,中国近代建筑在此段历史中,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复杂状态。

二、近代中国建筑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穿越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元化绵延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多样,建筑风格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总体营造思想是统一的,有迹可循的。传统的中国建筑反映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状况和政治、经济、礼制、生产力、风俗习惯等社会状况。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而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建筑在这种稳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影响下,遵循着绵延不变的定式。

(二)多种文化元素撞击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的国门被西方殖民者蛮横地撞开,他们在中国割占土地、设立租界、开辟通商口岸、开工厂、建铁路,无所不为,中国俨然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度”,每一个进入中国的列强都可以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涂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开放的商埠达24处。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也随之而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建筑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中国封建帝王宫殿、苑囿已不再修建,传统的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仍在民间延续。而被作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里出现了外国人居住的新城区,城区内的建筑洋式以“殖民地式”或者欧洲古典式为主,涵盖洋房住宅、领事馆、教堂、银行、商店等。

三、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时间穿越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遵照周代的营造原则,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是遵从周制的。建筑技术方面,木构架的为主要的结构,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泥、砖、瓦、琉璃也有一定的运用,呈现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二)欧洲建筑的发展轨迹欧洲建筑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意志,以石材、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坚持“三维”建筑,“雕塑式”建筑。直到工业革命为欧洲建筑翻开新的篇章,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突破了传统建筑的跨度和高度,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钢铁、混凝土、玻璃得到广泛应用,欧洲建筑迈开现代化的步伐,向工业文明出发。

(三)中国近代建筑学习西方建筑经验迅速进步1.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形成中国近代化进程比欧洲晚两百年,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学习欧洲的现代化成果,紧跟世界建筑潮流,引入新的建筑体系,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施工技术。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带,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齐全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常规品类。各种建筑各具风格,一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通常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其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华丽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大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许多民用建筑从审美趣味出发,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呈现出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状态。

2.中国近代新建筑团体形成及建筑师的成熟在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中国人出国留学,学习欧洲建筑新知识,在国内开办建筑学科,建立建筑师事务所,成就了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建筑师,先后成立了中国建筑团体,学术活动也得以开展,逐渐酿造出了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吕彦直是中国第一代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它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组群的诞生。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为中国建筑事业和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在这些建筑师的努力下迅速跨越到一个新的阶段。

3.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同时受到本国内部的动力驱动,中国城市迈出近代化的步伐,城市分布、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和城市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中国古代的城市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均匀分布在各个地区,到了近代,城市开始转型,主要城市集中在通商口岸、工矿所在地和铁路交通枢纽。

(四)中国近代建筑与欧洲近代建筑发展的时差

1.欧洲近代建筑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世界开始近代化,城市建筑开始资本主义化,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折射出鲜明的政治局势。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爆发,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与建筑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复古主义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冲击之间的矛盾;建筑师所收到的传统学院派教育与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和北美的建筑史几乎连成一片,国际差异很小。革命风暴过去,建筑风格一片混乱,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浪漫主义都在这段时间同台表演。新的生产性建筑和公共建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2.近代中国建筑的跟进从欧洲工业革命起,欧洲建筑开始进入近代化,与中国建筑近代化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矛盾重重,纷繁复杂;同样受政治支配;同样是推陈出新,品类繁多,风格多样;同样发生在生产力、生产方式改变的时代。中国建筑近代化晚欧洲两百多年,但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紧跟跟上欧洲建筑的脚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刚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建筑师,一方面探索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方面又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步跟上先进的潮流。”。

四、结语

抛开历史的沉痛,客观地看待近代中国的建筑,它的变化源自工业时代的要求,中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发展的轨迹之外。中国建筑师们积极吸取外国建筑的精华,努力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如今中国已获得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欧美建筑技术的差距已经很小,飞速发展的经济促使建筑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不再需要照搬或模仿西方的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绿色、环保、人文,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建筑的新课题。

免费
试用
登录
注册
服务
热线
微信
咨询
返回
顶部